世界著名教育家斯特娜夫人说:“自尊心是一个人品德的基础。若失去了自尊心,一个人的品德就会瓦解。”自尊心,每一个人都有。孩子,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,同样也具备自己敏锐的自尊心。
孩子渴望被尊重,被承认。千万不要以为“请不要打扰”这四个字只能出目前宾馆门把手上。事实上,不少孩子也会在自己房间的门把上留下这种话语:“请不要打扰。有事请先敲三下,允许,方可进入。”
有一位爸爸有一次未敲门就进入儿子的房间,儿子竟恼怒地大声问道:“有哪些事?为何不敲门进去!”这位爸爸十分伤心:“白养这么大了,如何如此对待我。”
可是儿子在我们的日记中却如此写道:“我看书写作业时,有时学着学着,感到背后喘气声,猛一回头,发现父亲正在偷偷地看我。每当这个时候,我就感觉自己像做错了事,气得跟他们吵。对他们不敲门进房间我特反感,每一个人都要尊重其他人的想法,爸爸妈妈也不例外。”
这种现象非常普遍。爸爸妈妈与孩子交流方面的冲突日渐突出。
伴随孩子的长大,成人对孩子的担忧,慢慢转变为不放心和不信赖。于是一些爸爸妈妈偷听电话、偷窥日记,甚至用雇私人侦探“跟踪”的方法干预孩子的生活。
孩子之所以需要爸爸妈妈“请不要打扰”,根本缘由在于爸爸妈妈无视孩子的存在,不尊重孩子的人格与自尊,“看”着孩子学习,引起孩子特反感。这件事情表明孩子需要爸爸妈妈的尊重和理解,他们也有自尊。
一个女生在倾吐成长的烦恼时,在写给某青少年心理健康咨询所的信中写道:
老师,我是一名初中二年级学生,我有一个非常大的烦恼,那就是母亲总是要私拆我的信件。
我有不少朋友,譬如小学里的、外面辅导班里认识的、一块排练节目的,等等。平常学习太紧张了,大家就写信联系。可是信一寄到家,我母亲就要拆开来,先看看,然后才肯给我。我说了她好几次,她就是不听。我感到自己已经不再是过去的孩子子了,应当拥有我们的交友范围了,所以我感到母亲如此做是不尊重我。
那天,母亲拆看了我的来信后,一边把信扔给我,一边说:“哼,你目前什么也不告诉我了,我看你瞒得了我。”天哪!我有哪些东西要瞒着她呀!老师,你说我母亲如此做,我该如何解决?
处于十四五岁花季的孩子,为何十分反感爸爸妈妈偷窥他们的日记、私拆他们的信件,为何总爱在家里自己用的抽屉上锁上一把锁?好像有哪些不适合公开的秘密,或者有哪些见不能人的事情。爸爸妈妈正是因此而担忧。
其实,这是他们独立意识和自尊意识的一种体现。进入青春期的孩子,心理上出现了一些新变化:伴随年龄的增长,他们对爸爸妈妈的依靠降低,独立意识强烈,成人化倾向明显,期望其他人尊重他们的自主性、独立性;伴随生活范围的扩大,常识信息的增多,他们的内心变得敏锐起来,感情变得细腻起来,很多想法开始在内心翻腾,原先打开的心扉开始日渐关闭,有了我们的隐私;而且,即便有不少话想说,但看法已经与长辈不同了,于是他们与爸爸妈妈的心理交流明显降低,转而向“心爱的日记本”很多倾诉内心的“秘密”,或者在信件中诉说内心的感受。
因此,他们总是会把日记本视为不许其他人染指的珍宝,并用“锁”勾划出别人不可随便进入的内心世界的“警戒线”。这是独立意识和自尊意识的体现,是孩子走向社会的前奏曲,对处于青春发育期的孩子的身心健康关系重大。然而,有些爸爸妈妈总是出于对孩子的关心和爱惜,想方设法地窥视、探测孩子的隐私,没想到这种“爱心”却侵有孩子的隐私权,成为妨碍其心理健康成长的绊脚石。
人本来就是群居动物,需要社会,需要与人交往。处于“心理断乳期”的青少年,强烈需要有自己成长的空间,期望其他人把他当作成人看待。假如这个时候老师和爸爸妈妈还把他当成孩子,就会引起他们的厌烦,产生对抗心理。这就需要爸爸妈妈掌握对孩子的引导。
有如此一位爸爸,他处置儿子的异性交往问题就很智慧。
有一天,儿子跟爸爸说:“爸,本人看上一个女孩,漂亮、智慧、好心,我能跟她结婚吗?”
爸爸说:“好啊,你能看上她,她看上你了吗?”
儿子自豪地说:“她也看上我了。”
“那非常不错,你能被一个女孩看中,说明你非常了不起;你能看中一个女孩,说明你的眼界开阔了,假如你以后想在县里进步,你就跟她继续交往下去;假如你想在市里进步,你以后就应该在市里去解决这个问题;假如你想到省里进步,你应该到省里解决问题;假如你想到北京进步,你应该到北京解决这个问题;假如你想在世界进步,你应该出国解决这个问题。”
儿子听了说:“那我就等等再说吧。”
这位聪明的爸爸用幽默的方法给了儿子一个要紧的生活忠告,而不是用跟踪、调查等侵犯孩子隐私的方法。
孩子大了,心中自然会有不愿告诉别人的秘密。尽管孩子内心世界的秘密有正确的也有错误的东西,但毕竟是孩子成长成熟的表现,也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正常现象。爸爸妈妈对此应该予以尊重,千万不可以由于子女不再像以往那样和自己说心里话、有事瞒着自己或给抽屉上锁而心急、焦虑,更不要采取“偷窥”之类的办法。
不然,只能给青春期孩子的心灵蒙上沉重的阴影。由于青春期的孩子本来就敏锐、自尊,非常难忍受其他人的误解和偏见。试着去知道他们,与他们交流、闲聊,加大家庭内部的民主、温馨氛围,才是降低子女对日记本的“感情依靠”,鼓励他们与爸爸妈妈共享心灵的好办法。
当然,有很多爸爸妈妈其实是怀着一种矛盾的心情翻看孩子日记的——了解翻看日记本是不妥的,但又无可奈何,生怕孩子遭到外面不好的原因的影响,“学坏了”。那样,重视平常的交流,尤其是在充分尊重孩子人格与隐私的基础上,平等对话,交流情感,循循善诱,让子女主动打开心扉,恐怕是防止这种矛盾的最好方法了。
至于私拆孩子的信件,更是不对的。由于无论是《宪法》,还是《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》,都明文规定,公民的通信自由不容侵犯,未经允许拆看别人信件,是违法的,不允许的。
毫无疑问,保护孩子的“隐秘世界”是对孩子的尊重,爸爸妈妈也会因此取得孩子的敬重和爱戴。那样,爸爸妈妈应该怎么样对待孩子的隐私和秘密呢?
1)用心知道,学会孩子的蛛丝马迹
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,一些不健康的原因在悄悄地腐蚀着孩子的心灵。如培养吸烟喝酒的不好的癖好,结交一些不三不四的朋友,晚间外出甚至彻夜不归、小孩子早恋等一些品行变化和心理动态,爸爸妈妈应准时察看和学会孩子的这类“隐秘世界”的蛛丝马迹,以利于正确的引导。
2)理解交流,尊重孩子的自尊自由
伴随年龄的增长和独立人格的形成,孩子的“保密性”愈加强,如写日记和信件,与同学交往和谈话内容,都不愿主动地向爸爸妈妈透露。这个时候的爸爸妈妈,可以常常主动地找孩子交谈,达到与孩子情感上的交流,打造家庭中平等、民主、理解、宽松的行为模式,使孩子感到自己和爸爸妈妈之间不止是血缘上的亲子关系,更是日常可以信任的朋友。如此一来,孩子也非常想把自己心中的秘密告诉爸爸妈妈。
3)有些放矢,引导孩子健康成长
尽管孩子的自主意识增强,但正确的生活观尚未形成,是非观念不强,缺少自我克制的能力,正值成长的心理危险期,所以在处置诸如学业、情感、人际关系、生活等很多方面,还不可能把握好尺寸。因而爸爸妈妈在细心察看孩子的思想动态,学会孩子内心隐秘的同时,要依据其性格、喜好等有针对性地采取手段,培养孩子分辨是非的能力。当孩子有了我们的喜好、理想甚至异性朋友时,更应循循善诱,加以引导。
使孩子在学习和日常把握我们的思维、生理和内心隐秘,规范我们的品德和人格,使自己掌握怎么样去分辨朋友、增进友谊、处置矛盾,并不断排除和修正内心隐秘世界中非健康的原因。当然,爸爸妈妈还要允许孩子“保密”,内心的秘密是每一个正常人拥有的基本内容,从这个意义上讲,尊重孩子的“隐私”,就是尊重孩子的人格。
爸爸妈妈要知道孩子对“受人尊重”的需要,保护孩子的自尊心,尊重孩子的隐私和秘密。